[1] 习近平.在中国科学院第二十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五次院士大会和中国科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N].新华每日电讯,2021-05-29(2). [2]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J].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16(32):5-20. [3] 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EB/OL].[2018-10-08].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1810/t20181017_351887.html. [4] 黄敏,王安富,李连宏,等.“医+X”复合型医学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08(6):59-60,63. [5] 顾丹丹,钮晓音,郭晓奎,等.“新医科”内涵建设及实施路径的思考[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8(8):17-18. [6] 吴凡,汪玲.基于“健康中国”需求的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探索与实践[J].中国卫生资源,2019(6):405-409. [7] 任传忠,王瑜瑾,易慧智,等.深化医学教育综合改革实施路径及评价机制研究[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9,36(5):374-376. [8] 翟军伟,徐利萍,张鸽,等.新医科视域下民办医学本科院校“医+X”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2(10):162-167. [9] 刘颖斌,董平,束翌俊,等.重视外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学员科研能力培养[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22,42(1):47-50. [10] 杨承慧,王震.“医学+X”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探索[J].医学教育研究与实践,2023,31(1):11-15. [11] 赫尔曼·哈肯.高等协同学[M].郭治安,译.北京:科学出版社,1989:23-54. [12] 李祖超,梁春晓.协同创新运行机制探析——基于高校创新主体的视角[J].中国高教研究,2012(7):81-84. [13] 王晓敏,刘星,周岚,等.新医科视域下医学伦理学教学改革思考[J].中国医学伦理学,2021,34(10):1371-1375. [14] 张兄武. 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多元协同培养机制的构建[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6(4):30-37. [15] 蒋文娟,张淑林.构建科教结合协同育人的保障机制[J].中国高校科技,2018(8):33-36. [16] 许应楠,陈福明.基于协同理论的职业院校产学研用--校企协同人才培养机制及实践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7(4):43-48. [17] 林为平,潘燕霞,陈旻,等.医学创新人才跨专业教育模式探讨[J].医学与哲学,2021,42(19):78-81. [18] 徐娟,李永生,张云鹏,等.新医科背景下构建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生物信息学专业特色课程体系[J]高教学刊,2021,7(21):85-8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