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宫红梅,杨伟,刘晓娟,等.容量目标压力控制通气联合压力控制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疗效比较[J].安徽医学,2020, 41(12):1461-1464. [2] 杨丽,王亚亭.INSURE策略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观察[J].兵团医学,2020,18(4):2-5. [3] 王海燕,吴海霞,吴冬.高频振荡通气与间歇指令机械通气对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血气指标及预后的影响[J].医疗装备,2020, 33(23):113-115. [4] 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急性肺损伤/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诊断和治疗指南(2006)[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7,16(4):343-349. [5] 卢鹏程. 经鼻间歇正压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研究评——《儿科呼吸系统疾病实例分析》[J].介入放射学杂志,2020, 29(11):1182. [6] 潘红,刘世英.高频振荡通气结合肺泡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效果分析[J].基层医学论坛,2020,24(23):3282-3283. [7] 张慧,李锋,张树清.鼻腔持续与间歇正压通气联合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疗效[J].儿科药学杂志,2020,26(9):28-31. [8] 蓝丽,邓云森,李盛强.无创辅助通气对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转化生长因子-β1、miR-21的影响[J].中国医学创新,2020,17(25):5-8. [9] 王太艮.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治疗中经鼻间歇正压通气的应用临床效果[J].中外医疗,2020,39(24):17-19. [10] 袁艳冰,刘海燕.经鼻间歇正压通气与经鼻持续正压通气治疗早产儿合并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安全性及有效性分析[J].吉林医学,2020,41(11):2629-2631. [11] 程可萍,方程钰,胡晓慧,等.经鼻同步间歇正压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疗效及对患儿PCO2和PcCO2的影响[J].中国妇幼保健,2020,35(16):3007-3010. [12] 王汉玲,冯利.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联合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效果观察[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20, 24(15):108-1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