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张云飞,马长林,彭晓晔.奥氮平与利培酮在精神分裂症治疗中疗效差异分析[J].临床药物治疗杂志,2018,16(12):34-37. [2] 王纯,焦凯丽,张宁.认知行为治疗精神疾病的疗效述评[J].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2018,27(2):102-107. [3] 康慧敏,王斌红,郝瑞军,等.药物联合认知行为疗法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自知力及社会功能恢复的对照研究[J].中国药物与临床,2019,19(16):2814-2816. [4] 赵靖平,施慎逊.中国精神分裂症防治指南[M].北京:中华医学电子音像出版社,2015,21-27. [5] 赵永华,陈长浩.不同频次无抽搐电休克联合抗精神病药物对精神分裂症住院患者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评分和认知功能的影响[J].临床与病理杂志,2021,41(4):764-769. [6] 施冬青,王玉城,胡海萍.团体认知行为治疗联合常规治疗对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康复作用[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20,30(1):53-56. [7] 赵婧婧,郗小玲,王荣,等.”智慧农场”职业化运营模式训练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护士进修杂志,2022,37(7):639-642. [8] 朱峰,贾敏,马青艳,等.精神分裂症患者血清炎症因子变化与临床症状及认知功能的相关性[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21,42(2):301-305. [9] 刘利,王奕智,谢雯,等.多巴胺系统功能在青春期前大鼠精神分裂症中的异常调节[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5,23(7):713-716. [10] 陈天意,王颖婵,张建业,等.精神分裂症患者前额叶的GABA及谷氨酸浓度异常——活体1H-MRS研究[J].上海精神医学,2017,29(5):277-286. [11] 常晓娟,赵千渃,常耀华,等.精神分裂症大鼠模型内侧前额叶皮质小白蛋白和生长抑素神经元减少与精神分裂症症状的关联[J].精神医学杂志,2019,32(2):108-110. [12] 刘邦文,张金伟,王建锋.利培酮联合脑电生物反馈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日常行为能力及睡眠脑电活动的影响观察[J].川北医学院学报,2023,38(2):241-244,248. [13] 廉鹏,张灿文,张向辉,等.利培酮联合个案管理干预模式对精神分裂症后抑郁患者的临床疗效及认知功能的影响[J].国际精神病学杂志,2018,45(6):1014-1016,1025. [14] 程进博,笈彤宇,王岩,等.利培酮联合认知行为治疗精神分裂症残留型症状的效果[J].广东医学,2015,53(5):782-784. [15] 储文革,陈燕,赵兵,等.认知行为治疗对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自我效能感、应对方式及社会功能的影响[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16,26(6):394-39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