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马丹. 基于中医古籍的月经不调核心概念与诊疗理论研究[D].沈阳:辽宁中医药大学,2019. [2] 孙巍. 中医心理学的发展及在中医妇科临床中的应用[D].哈尔滨: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06. [3] 杨新春,时光,赵瑞华.赵瑞华治疗妇人情志病经验撷菁[J].江苏中医药,2020,52(10):22-24. [4] 蒋惠芳. 中医整体观身心同治的临床意义[C]//浙江省中西医结合学会.浙江省中西医结合学会保健与康复医学专业委员会第六次学术年会暨国家级继续教育学习班资料汇编.[出版者不详],2008:52-57. [5] 钱丽霞. 中医心理学在经行前后诸症中的临床应用体会[C]//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中医心理学专业委员会,澳门心理研究学会.国际中医心理学与睡眠医学高峰论坛论文集.[出版者不详],2016:43-45. [6] 张珍玉,史兰华.谈谈辨证(连载)[J].山东中医学院学报,1977(1):11-14. [7] 李杲. 脾胃论[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19. [8] 程勋树,王海军.中土五行理论中脏腑与情志的关系研究[J].天津中医药,2019,36(11):1082-10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