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梁红秋. 推进少数民族医药事业守正创新[J].北京观察,2022(5):24-25. [2] 石震. 民族医学发展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的互动与互构:基于内蒙古蒙医药发展的考察[J].亚太传统医药,2024,20(4):63-67. [3] 周树成. 云南彝族医药发展史概述[J].中国民族医药杂志,2020,26(4):73-77. [4] 王雪梅,陈清华,林丽,等.论云南民族医药与中医学交融发展[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7,26(3):15-16. [5] 冯兹阁,曾商禹,张艺.嬗变进程中的我国彝族医药研究现状分析与发展展望[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22,24(10):3698-3707. [6] 邵维庆,杨亚玲.云南民族医药交往交流交融历史中的多元共生与互鉴互融特质[J].社会主义论坛,2023(11):7-9. [7] 罗艳秋,徐士奎,郑进.彝医学与中医学关系初探[J].中医学报,2020,35(9):1859-1862. [8] 施剑平. 中、彝医基础理论特征的比较研究[D].玉溪:云南中医学院,2013. [9] 许嘉鹏,杨本雷.杨本雷主任医师的彝医药学术思想[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5,24(14):13,15. [10] 张超,杨林蓉,付婷婷,等.试论云南兰茂医学流派的学术特色[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6,25(13):51-53. [11] 韩艳丽,罗艳秋.玉溪地区彝族医药发展源流[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7,38(5):84-86. [12] 谷陟欣,徐仕麒,李欢欢,等.彝族医药研究现状与思考[J].亚太传统医药,2024,20(3):64-68. [13] 花永刚. 中医药堂传奇第二十回沈育柏得道拨云锭夏豹伯贡药获楹联[J].家庭中医药,2017,24(12):14-16. [14] 施宝盛,陈亚萍,陈丽君,等.青叶胆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昆明医科大学学报,2017,38(11):122-126. [15] 文嘉玲,罗艳秋,徐士奎,等.彝医药适宜技术发展历史与基本特点研究[J].云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23,46(2):24-30. [16] 唐诗韵,阎博华,武丽娜,等.彝医火草灸治疗轻中度膝骨关节炎安全性与有效性的临床研究方案[J].四川中医,2021,39(10):183-186. [17] 严成龙,许嘉鹏,叶桂琼,等.彝医蛋油换药技术在压疮治疗中的应用[J].中国民间疗法,2023,31(11):27-29. [18] 侯天舒,白富强,黄茜,等.彝医火草灸联合针刺治疗阳虚体质慢性疲劳综合征的临床疗效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2,48(1):59-63. [19] 吕宗静,陈喆,常宏,等.基于数据挖掘探讨中医汤剂治疗痿证用药规律分析[J].中国民间疗法,2020,28(13):112-115. [20] 景明,彝药“金基痹痛舒”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药效学、毒理学及作用机制研究.云南省,玉溪市中医医院,2016-05-31. [21] 龙启顺,周树成.彝药龙氏痛消方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研究[J].中国社区医师,2015,31(7):100-101. [22] 周树成. 玉溪地区彝族医药文献的现状及特点分析[J].中国民族医药杂志,2020,26(6):57-59. [23] 罗艳秋,徐士奎,周鑫,等.彝族医药古籍发掘的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J].中华中医药杂志,2021,36(6):3093-3097. [24] 许嘉鹏,窦小刚.发展彝族医药的思考及建议[C]//云南省科学技术协会、中共楚雄州委、楚雄州人民政府,云南省机械工程学会.第八届云南省科协学术年会论文集——专题五:医药与健康.楚雄州中医医院,2018:9. [25] 张婉,张楚涵,于健东,等.彝族医药研究文献的热点与前沿分析[J].中国药事,2023,37(2):239-244. [26] 潘立文,王晓明,杨先振,等.对彝医药发展现况的研究与思考[J].中医药导报,2017,23(10):38-43. [27] 潘立文,郭向群,赵桂刚,等.楚雄彝医药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分析[J].中国药事,2019,33(6):616-623. [28] 罗艳秋,徐士奎.民族医药知识体系构建创新路径研究[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20,22(10):3676-368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