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阳宁静,熊亚维,廖佳佳,等.CT直方图纹理参数评价肝硬化与肝硬化合并HIV感染患者腹部脂肪的差异[J].医学临床研究,2023,40(2):268-271. [2] 刘靓懿,张玲,胡蓉,等.HBV感染相关肝硬化患者外周血线粒体DNA的水平及临床意义[J].国际消化病杂志,2023,43(1):61-65. [3] 冯瑾,魏绪仓.肝硬化患者骨髓造血系统异常的机制研究进展及其骨髓细胞学检查的临床意义[J].现代检验医学杂志,2023,38(2):200-204. [4] 黄颖,余小平,陈怡,等.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营养不良诊断模型的探讨[J].四川医学,2023,44(2):117-123. [5] 殷悦,祁兴顺,杨永平.肝硬化患者营养状态的评估及管理[J].解放军医学杂志,2023,48(1):13-17. [6] 王宇环,李艳梅.肝硬化患者营养不良发生机制及营养风险筛查方法的比较[J].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医药卫生,2022(7):39-42. [7] 张一骏,张茜,罗新华.肝硬化患者营养不良和衰弱的评估与临床管理[J].临床肝胆病杂志,2022,38(7):1646-1649. [8] 黄国彬,彭薇淇.营养支持疗法联合常规方案对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治疗效果的影响[J].医学理论与实践,2023,36(7):1133-1135. [9] 王菁华,黄怡寒,金丹英,等.个性化中医营养护理干预对乙型肝炎肝硬化腹水患者腹水消退情况和营养状况的影响[J].检验医学与临床,2023,20(2):261-265. [10] 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肝硬化诊治指南[J].临床肝胆病杂志,2019,35(11):2408-2425. [11] 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肝硬化腹水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2017)[J].临床肝胆病杂志,2017,33(9):1621-1626. [12] 宋晓婷,许文涛(译),陈煜,等.《2021年美国肝病学会实践指导:肝硬化患者营养不良、衰弱和肌肉减少症》摘译[J].临床肝胆病杂志,2021,37(12):2787-2789. [13] 张清源,张敬文,吴千言,等.活血化瘀类复方防治高脂血症的临床研究热点与趋势——基于VOSviewer的可视化分析[J].中草药,2022,53(1):196-205. [14] 来杰锋,傅克模,施维群.施维群教授诊治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用药经验的数据挖掘研究[J].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2022,32(10):912-915. [15] 葛舰,李小丹,王祖君,等.基于数据挖掘分析中医药治疗肝硬化腹水与肝硬化顽固性腹水用药规律的异同[J].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2022,32(4):347-351. [16] 陈琳. 基于活血化瘀理论指导下中西医结合护理干预在肝硬化腹水伴营养不良患者中应用[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22,24(7):167-170. [17] 吴英珂,李满,陈辰,等.GLIM标准下3种营养筛查工具对肝硬化患者的适用性分析[J].临床肝胆病杂志,2022,38(2):352-358. [18] 谢守云,陈素珍,黄丽莹.营养不良的五阶梯治疗在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中的应用研究[J].基层医学论坛,2022,26(36):1-3,16. [19] 张广清,罗利娟,邓燕妹,等.中医特色慢病管理对乙型肝炎肝硬化营养不良患者的影响[J].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2021,31(2):120-124. [20] 王秀静,王晓娟,张雪雪,等.新型全程循环式营养管理在肝硬化腹水伴营养不良患者中的应用[J].内蒙古医学杂志,2022,54(9):1142-1144. [21] 孙亚娟,袁渊,班凌伟.乙型肝炎肝硬化营养不良患者采用α-酮酸联合低蛋白饮食治疗对营养状态的影响[J].医药论坛杂志,2021,42(16):92-9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