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汤大朋,马新飞,倪菲菲,等.“健康中国”背景下中医药服务能力的内涵构成及提升路径对策[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9,36(3):198-200 [2] 高彩霞. 中医药在综合医院的发展[J].中医研究,2011,24(7):7-9. [3] 张晓晨. 综合医院中医科发展思路探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1,9(35):156-157. [4] 陈德军,应方,光洁,等.综合性医院中医药服务现状与思考[J].中医药管理杂志,2020,28(20):221-223. [5] 王琳,王泽琛,汪建英,等.刍议中医医院科室文化建设[J].泸州医学院学报,2013,36(5):531-534. [6] 王天芳,孙涛.亚健康与“治未病”的概念、范畴及其相互关系的探讨[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9,29(10):929-933. [7] 赵军,师建平,党赢,等.中医“治未病”科室发展策略分析[J].中医药管理杂志,2021,29(12):220-221. [8] 袁尚华. 中医“治未病”科室发展战略[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6,24(17):8-10. [9] 靳琦,王琦.中医“治未病”说略[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49(11):725-728. [10] 汤燕娜,贺娜,沃和安.新型医养结合老年健康管理服务模式的构建与发展趋势探讨[J].中医药管理杂志,2022,30(16):196-198. [11] 唐敏,吴海波.基于医养结合的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模式研究[J].卫生经济研究,2017,34(5):22-24. [12] 马丽丽,汤少梁,陈娜.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模式探讨[J].广西医学,2016,38(1):143-146. [13] 梁文娜,李冠慧,李灿东.基于“互联网+”探讨中医健康管理的新模式[J].中华中医药杂志(原中国医药学报),2017,32(3):904-906. [14] 杨良俊,严艳,李嘉丽,等.基于互联网+医疗健康背景下的智慧中医诊疗新模式探讨[J].卫生软科学,2020,34(8):26-29. [15] 朱燕.中西医协同“旗舰”医院有了建设准绳[N].中国家庭报. 2023-07-13 (002). [16] 梁守沛,贾光耀,高昌畅,等.中西医协同模式在某综合性医院的实践[J].中医药管理杂志. 2021,29(5):57-59. [17] 熊枫,宋国强.高校中医古籍数字资源建设现状调查研究[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20,(15):97-99. [18] 高军秀. 中医药智慧图书馆建设中口述历史模块的建立[J].河南图书馆学刊,2023,43(5):99-100. [19] 张楚楚,李海燕,董燕,等.国家中医药智慧数字图书馆建设调研情况与分析[J].中国中医药图书情报杂志,2022,46(4):32-37. [20] 郑磊. 科技创新引领的中医发展方向与管理新体系[J].中医药管理杂志,2022,30(14):195-197. [21] 马骥. 现代科学技术与中医药的传承创新[J].中医药学刊,2006,(1):5-7. [22] 中医药传承与创新“百千万”人才工程(歧黄工程)实施方案[N].上海中医药报. 2017-04-07(1). [23] 陈明,牛浩.新时期中医药大学一流本科教育建设的思考与路径[J].中医杂志,2020,61(5):456-460. [24] 李颖,黄璐琦,张小波,等.中药材种子种苗繁育基地建设进展概况[J].中国中药杂志,2017,42(22):4262-4265. [25] 张雅娟,姜云耀.“十四五”时期中医药现代化主要研究方向的探讨[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22,24(3):1309-1314. [26] 廖星,郭武栋,曹庄,等.应用卫生技术评估开展中成药临床综合评价[J].中国中药杂志,2020,45(16):3749-3758. [27] 李文爽,戴泽琦,孙庆冉,等.我国中成药临床综合评价发展及方法研究现状[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23,29(24):155-162. [28] 艾青青,兰志琼,李倩,等.我国中医药科普的发展现状研究[J].亚太传统医药,2017,13(23):3-7. [29] 高静,郑晓红,孙志广.基于中医药海外中心建设的现状论中医药国际传播与文化认同[J].中医杂志,2019,60(10):819-822. [30] 桂大鹏,周亚东,朱家胜.后疫情时代中医药高校国际交流面临的机遇和挑战[J].蚌埠学院学报,2021,10(5):102-105. [31] 程晖.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全面发力、多点突破、纵深推进[N].中国改革报. 2023-10-23(1). [32] 焦科兴,董美佳,李艺清,等.中医药创新发展的逻辑与策略探讨[J].中医教育,2023,42(3):6-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