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孟雁欣,于湄,穆卫红,等.染色体核型联合染色体微阵列分析在胚胎停育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解放军医学杂志,2023,48(3):304-310. [2] 余小平,王翠霞,祁晓峰,等.CMA联合超声及核型在产前胎儿染色体异常诊断中的临床意义[J].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2023,31(2):243-247. [3] 潘璐,袁慧珍,黄婷婷,等.孤立性和非孤立性鼻骨发育超声异常胎儿染色体核型及微阵列异常的比较分析[J].中国生育健康杂志,2023,34(1):66-70. [4] 刘皓,张小燕,刘利芳,等.产前三维超声与染色体微阵列分析技术筛查骨骼畸形异常胎儿及遗传学病因分析[J].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2023,31(3):646-649. [5] 张梦汀,吴东,郭梁洁,等.3例SHOX基因杂合性缺失致Leri-Weill软骨生成障碍胎儿的遗传学分析[J].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2023,37(1):70-73. [6] 黄红倩,苏家荪,覃再隆.胎儿中枢神经系统畸形的遗传学诊断现状[J].中国计划生育和妇产科,2023,15(5):52-54. [7] 顾雷雷,刘威,周春香,等.产前染色体微阵列分析结果为新发临床意义不明变异胎儿的随访结果[J].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2023,40(4):442-445. [8] 曹培暄,朱湘玉,顾雷雷,等.染色体微阵列分析对于明确中枢神经系统异常胎儿遗传学病因的价值[J].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2023,40(2):181-185. [9] 中国预防医学会出生缺陷预防与控制专业委员会产前筛查和诊断学组,中华医学会医学遗传学分会产前诊断学组.染色体微阵列分析技术在产前诊断中的应用指南(2023)[J].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2023,40(9):1051-1061. [10] 黄佳,吴东,何嘉欢,等.1 658例颈项透明层增厚胎儿基因组拷贝数变异检测结果及出生结局[J].中华围产医学杂志,2023,26(1):26-32. [11] 丁虎,段红蕾,朱湘玉,等.自然流产患者1 065例的遗传学病因及其相关因素的分析[J].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2023,40(4):446-451. [12] 袁莉敏,刘灵,翟闪闪,等.散发性颅骨锁骨发育不全2例的临床表型及基因变异分析[J].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2023,40(3):332-336. [13] 罗小金,宋金爽,丛潇怡,等.17q12微缺失综合征的产前超声表现和遗传学分析[J].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2023,31(1):133-136. [14] 王飞,鲍幼维,庄丹燕,等.染色体微阵列分析在高龄孕妇产前诊断胎儿染色体异常中的应用[J].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2023,31(2):355-358. [15] 李一鸣,周冉,孟露露,等.染色体微阵列分析技术在复发性自然流产遗传学诊断中的应用[J].现代妇产科进展,2023,32(1):51-56. [16] 叶芸,金克勤,沈倩,等.微阵列分析与高通量测序对271例胚胎停育染色体检测的比较分析[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23,33(4):447-450. [17] 张晓萌,叶玉娇,王献民.染色体微阵列分析技术应用于筛查胎儿先天性心脏病的研究进展[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23,38(2):140-144. [18] 张国梁,王利顺,李伟伟,等.超声、磁共振及染色体基因检测联合诊断胎儿颅脑异常的临床价值[J].中国医学物理学杂志,2023,40(8):985-987. [19] 代文成,刘新红,马晓蓉,等.不同检测技术对颈项透明层增厚胎儿的产前诊断结果的比较[J].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2023,40(5):532-537. [20] 黄萍华,唐萍,周赤燕,等.无创产前基因检测在胎儿染色体非整倍体检测中的应用价值[J].浙江医学,2023,45(17):1862-186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