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朱仕涛,李雯静,刘川,等.重度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俯卧位通气前后胃内压的变化[J].护理学杂志,2022,37(6):34-37. [2] 颜瑶,谢永鹏,王言理,等.机械功对中重度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诊断价值[J].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2022,34(1):35-40. [3] 刘霜,朱华栋,于学忠,等.经鼻高流量氧疗和无创正压通气对于肺源性中重度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初始治疗的效果评价[J].临床急诊杂志,2020,21(3):181-187. [4] 贺兴华,易晶,余国宝,等.气道压力释放通气联合俯卧位通气对中重度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呼吸功能及预后有改善作用[J].内科急危重症杂志,2022,28(3):208-210,244. [5] 潘建光,李红艳,林旭,等.俯卧位通气治疗人感染H7N9禽流感致重度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二例报道[J].中国呼吸与危重监护杂志,2020,19(3):287-290. [6] 韩进海,马四清,孙斌,等.持续俯卧位通气在高原重度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救治中的应用[J].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2021,33(2):161-164. [7]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急性肺损伤/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诊断标准(草案)[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0,23(4):203. [8] 蒋燕,陆叶,蒋旭琴,等.成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俯卧位通气管理的最佳证据总结[J].中华护理杂志,2022,57(15):1878-1885. [9] 李克芳,孙潺,崔艳红,等.密闭式吸痰联合肺复张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俯卧位机械通气患者的应用观察[J].护士进修杂志,2021,36(1):79-81. [10] 陈雨彬,唐会,黄玉婷,等.压力控制通气和小潮气量肺保护通气策略对ALI/ARDS患儿的肺动态顺应性、氧合指数的影响[J].海南医学,2021,32(17):2209-2212. [11] 于奕,李暘,李姗姗,等.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俯卧位通气护理质量评价指标的构建[J].中华护理杂志,2021,56(7):977-982. [12] 彭先美,欧平雪,杨燕,等.进阶式抗阻运动结合有氧运动对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呼吸康复效果的影响[J].国际老年医学杂志,2022,43(4):429-433. [13] 杨可钦,赵彬,陈国平,等.进阶式作业小组训练对脑卒中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和情绪状态的影响[J].中国康复,2021,36(5):295-297. [14] 陶磊,马红梅,秦君玫,等.早期肺康复在ARDS重症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河北医药,2022,44(13):2038-2040. [15] 王俊,姜淑庆.氧合指数及弥散指数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合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机械通气患者预后的评估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21,24(35):4481-4484,4491. [16] 刘瑞红,何海艳,周媛,等.基于精准医学理论指导下的早期分级肺康复训练在呼吸衰竭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西部中医药,2022,35(12):148-151. [17] 陈海滨. 氧合指数对预测急性肺损伤的预后价值评估[J].中华航海医学与高气压医学杂志,2020,27(1):105-107. [18] 赵俊红,余凌飞,孙华.基于氧合指数指导下的进阶式肺康复训练结合俯卧位通气对重度老年ARDS患者心肺功能及血气指标的影响[J].实用临床医学,2021,22(1):50-5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