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尹承芬,徐磊.正确认识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的自主呼吸[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22,42(6):463-466,471. [2] 熊伶俐. 高容量血液滤过联合前列地尔治疗新生儿感染性休克合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效果[J].中国医药导报,2020,17(2):76-80. [3] 余敏敏. 小儿脓毒症合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早期俯卧位通气应用效果及护理体会[J].中华全科医学,2020,(11):1957-1960. [4] 梁欢,王伏东,蒋丽军,等.俯卧位通气在新生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治疗中的临床应用[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22,26(14):114-118. [5] 张文博,蒋宇,刘晓伟,等.机械通气压力参数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预后评估的研究[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20,29(1):121-125. [6] 马晓春,王辰,方强,等.急性肺损伤/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诊断和治疗指南(2006)[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06,16(12):1-6. [7] 董德兴,赵欣,张浩然.保护性机械通气治疗小儿脓毒血症合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研究[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20,14(19):20-22. [8] 李晓东,李甜,张莉,等.功能残气量与机械能的相关性及二者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预后的价值研究[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23,43(9):760-764. [9] 张红玲,尚游.床旁超声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诊疗中的作用[J].中华医学杂志,2024,104(15):1225-1229. [10] 王南南. 低潮气量机械通气联合静脉-静脉体外膜肺氧合对羊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动物模型治疗作用初步研究[J].重庆医科大学学报,2020,49(6):737-741. [11] 付祥真,罗霖,刘奎,等.不同病因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侧卧位与俯卧位通气治疗效果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2021,24(23):2919-2926. [12] 许春丽. 加温加湿高流量给氧干预小儿脓毒症合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可行性和安全性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23,38(4):668-671. [13] 潘晶晶,成胜,胡雨生,等.新生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右心功能监测及早期保护的研究[J].临床肺科杂志,2021,26(10):1511-1515. [14] PEREPELITSA S A.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in Preterm Newborns (Morphological Study)[J].General Reanimatology, 2020, 16(1):35-44. [15] 刘慧,程伟,伍莉,等.新生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特征及预后相关性分析[J].医学研究杂志,2020,49(12):79-82,108. [16] SHONO A, KOTANI T, FRERICHS I.Personalisation of Therapies in COVID-19 Associated 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Using Electrical Impedance Tomography[J]. The Journal of Critical Care Medicine,2021,7(1):62-66. [17] 蔡君婷,张丽娜.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肺保护性通气[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22,42(6):458-46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