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BARBIELLINI AMIDEIC, SALMASO L, BELLIO S, et al.Epidemiology of traumatic spinal cord injury:a large population-based study[J]. Spinal Cord,2022,60(9):812-819. [2] 楼亦文,李琳,陈潜.不稳定表面躯干训练对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J].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2023,52(2):214-222. [3] 成浩,朱保锋,李峰,等.核心稳定性训练对脊髓损伤后神经性疼痛的效果及血清炎症因子的影响[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21,18(6):8-11. [4] 李德岩,王宇.电针联合生物反馈疗法在脊髓损伤患者神经源性肠道功能障碍治疗中的应用[J].四川中医,2021,39(6):189-191. [5] 张建梅,李娜,朱亮,等.盆底生物反馈电刺激联合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对脊髓损伤患者肠道功能的影响[J].脑与神经疾病杂志,2021,29(1):53-57. [6] 中国医师协会骨科医师分会,中国医师协会骨科医师分会《成人急性胸腰段脊柱脊髓损伤循证临床诊疗指南》编辑委员会.成人急性胸腰段脊柱脊髓损伤循证临床诊疗指南[J].中华外科杂志,2019,57(3):161-165. [7] 关骅,陈学明.脊髓损伤ASIA神经功能分类标准(2000年修订)[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01,11(3):164. [8] 葛军,倪朝民.脊髓损伤患者的功能性步行评定量表[J].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2003,23(3):149. [9] 张妍昭,黄琴,王刚,等.香港版偏瘫上肢功能测试评定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的效度和信度研究[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16,38(11):826-829. [10] 瓮长水,王军,王刚,等.Berg平衡量表在脑卒中患者中的内在信度和同时效度[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7,22(8):688-690,717. [11] 闵瑜,吴媛媛,燕铁斌.改良Barthel指数(简体中文版)量表评定脑卒中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效度和信度研究[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08,30(3):185-188. [12] 郭铁成,卫小梅,陈小红.改良Ashworth量表用于痉挛评定的信度研究[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8,23(10):906-909. [13] 王群,高勤俭,王强强,等.非稳定平面核心稳定训练对脊髓损伤患者步行与平衡能力的影响[J].颈腰痛杂志,2023,44(2):271-273. [14] 吴明莉,任亚锋,王磊,等.督脉穴、夹脊穴电针联合电子生物反馈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临床观察[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20,35(7):843-846,863. [15] 张子英,刘恒,赵静,等.肌电生物反馈联合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对脊髓损伤患者下肢功能恢复的影响[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20,42(12):1075-107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