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朱怀娣. 中药保留灌肠、雷火灸联合中医特色护理在慢性盆腔炎病人中的应用[J].全科护理,2023,21(15):2128-2130. [2] 赵莎莎,谷绍芬.基于子午流注理论择时中药保留灌肠在慢性盆腔炎病人中的应用[J].全科护理,2023,21(10):1365-1367. [3] 欧阳晓玲,卢淑芳,魏桂凤.红藤汤外敷联合中药保留灌肠治疗慢性盆腔炎临床研究[J].河南中医,2023,43(3):436-440. [4] 张瑞,廖星,谢雁鸣,等.《中医药单用/联合抗生素治疗盆腔炎性疾病临床实践指南》临床应用评价与修订意见[J].中国中药杂志, 2018, 43(24):4776-4781. [5]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S].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243-253. [6] 张岩雪,孙军华,李红艳,等.中药保留灌肠配合蒸热疗法对慢性盆腔炎性后遗症患者Th17/Treg免疫平衡的影响[J].西部中医药,2021,34(10):130-134. [7] 章玲. 隔姜灸联合中药保留灌肠治疗慢性盆腔炎的临床护理研究[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22,20(23):104-105. [8] 余妮丝,邹芳.择时中药保留灌肠联合督脉灸治疗慢性盆腔炎的临床观察[J].中国当代医药,2022,29(33):105-108. [9] 林洋,王芳,王寒,等.不同插管深度的中药保留灌肠对慢性盆腔炎病人疗效影响的Meta分析[J].循证护理,2022,8(21):2857-2862. [10] 朱小贞,秦秀芳.温宫消癥方穴位贴敷、中药保留灌肠治疗慢性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寒凝血瘀型)疗效观察[J].四川中医,2022,40(9):167-171. [11] 宋香金,谢运,刘敏.穴位贴敷联合中药保留灌肠治疗慢性盆腔炎[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22,38(7):779-782. [12] 霍素明. 中药塌渍结合补气化瘀方治疗老年慢性盆腔炎疗效观察[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20,22(5):202-205. [13] 韩楠楠,菅威.中药内服结合塌渍灌肠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湿热蕴结证疗效[J].中医药临床杂志,2020,32(7):1329-1332. [14] 孙楠楠,丁宁.中药保留灌肠治疗湿热瘀结型慢性盆腔炎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22,20(3):94-96. [15] 庞爽,郭寅博.中药保留灌肠配合红外线照射治疗慢性盆腔炎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21,19(24):90-92. [16] 万紫红. 艾灸归来穴联合中药保留灌肠治疗慢性盆腔炎患者的效果[J].中国民康医学,2021,33(24):107-109. [17] 李利玲,徐铮铮,张爱洁,等.化瘀祛湿汤保留灌肠联合电磁波、常规治疗对慢性盆腔炎患者的临床疗效[J].中成药,2022,44(6):1810-1814. [18] 刘贝珠. 中药塌渍联合中药保留灌肠在慢性盆腔炎治疗中的应用[J].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医学版),2022,39(4):44-47. [19] 谢海娟,姚菊峰.中药塌渍疗法在临床应用中的研究进展[J].按摩与康复医学,2021,12(12):90-92. [20] 宋海波. 中药保留灌肠结合西药治疗慢性盆腔炎的效果及对复发率的影响[J].系统医学,2021,6(12):142-14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