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张柳蕙,张旭,王嘉璐,等.外斜视矫正术后的连续性内斜视危险因素与治疗的研究进展[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20,40(7):974-979. [2] 姜丹妮,韩冬,张佳欢,等.儿童部分调节性内斜视术前戴镜时限对术后效果的影响[J].眼科新进展,2019,39(2):168-171. [3] 吴艳,冯雪亮,高小琴,等.急性获得性共同性内斜视与过度使用智能手机关系的探讨[J].中华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2019,41(1):1-4. [4] 戴志岳,许梅萍,王春晓,等.基于Base-out恢复点为目标手术量的急性共同性内斜视手术效果[J].眼科学报,2021,36(3):192-199. [5] 尹雪,杨晖,陈亚娟,等.双鼻侧遮盖法辅助治疗儿童共同性内斜视的效果[J].中华眼视光学与视觉科学杂志,2020,22(10):764-768. [6] 赵世强,刘洋,孙阿莉,等.三棱镜矫正急性共同性内斜视棱镜处方量的研究[J].眼科,2018,27(2):146-149. [7] 汪晓瑜,王小莉,喻磊,等.非肌电图引导Tenon氏囊下注射不同剂量A型肉毒毒素治疗先天性内斜视临床疗效观察[J].陕西医学杂志,2022,51(2):219-221,244. [8] 刘艳,赵晨.新版美国眼科临床指南(PPP)对间歇性外斜视诊治的指导及解读[J]. 中国眼耳鼻喉科杂志,2019,19(1):6-8. [9] 郝洁,付晶.急性共同性内斜视的病程特征解析和发病机制研究进展[J].中华眼科杂志,2022,58(3):221-225. [10] 郭长梅,张桂鸥,张璐,等.硅胶带部分直肌肌腹联结术治疗重度高度近视眼固定性内下斜视的疗效[J].中华眼视光学与视觉科学杂志,2022,24(8):577-584. [11] 唐凯,毕宏生,宋继科,等.基于马氏杆三棱镜和三棱镜交替遮盖试验的急性共同性内斜视手术疗效比较[J].中华眼视光学与视觉科学杂志,2023,25(4):285-290. [12] 刘淑芳,熊凤枝,李元吉.3M压贴三棱镜治疗早期小度数急性共同性内斜视的临床观察[J].临床医学,2019,39(11):59-61. [13] 张桂鸥,张璐,李娜敏,等.直肌联结术与改良部分直肌转位术治疗完全性麻痹性内斜视的疗效比较[J].国际眼科杂志,2023,23(2):349-352. [14] 何丽,马鲁新,赵博军,等.急性共同性内斜视的临床特点、治疗方法及长期疗效[J].山东大学耳鼻喉眼学报,2018,32(3):89-90,95. [15] 王镇,张萌萌,王道光,等.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桑珠孜区及周边地区藏族儿童斜弱视调查[J].中华眼视光学与视觉科学杂志,2023,25(4):298-303. [16] 吴艳,冯雪亮,常敏,等.三棱镜递减治疗法对小度数急性共同性内斜视的短期疗效观察[J].中华眼科杂志,2022,58(3):187-193. [17] 刘丽丽,于刚,吴倩,等.儿童外斜视术后继发性内斜视伴外转受限的原因探讨[J].中华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2017,39(9):673-677. [18] 项鹂,尹雯,刘洋,等.脑性瘫痪患儿斜视A征的临床特点与手术疗效分析[J].四川医学,2018,39(4):423-426. [19] 从金菊,宁宏.屈光性调节性内斜视屈光参差对弱视及远期立体视觉的影响[J].安徽医药,2017,21(5):834-837. [20] 代书英,孙卫锋,王娟.不同年龄共同性内斜视患儿手术对远近立体视觉恢复的影响[J].医学综述,2016,22(2):389-392. [21] 何青松. 小度数间歇性外斜视行遮盖治疗的临床效果[J].家庭医药,2018,6:1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