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吴家刚,郑睦锐.2013—2017年广州市急性心肌梗死流行特征及趋势分析[J].华南预防医学,2020,46(1):38-42. [2] 周智华,袁晓霞,周尚成.2015—2019年广州市急性心肌梗死死亡特征及疾病负担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2022,49(4):577-586. [3] 孙佳艺,高屾,赵冬,等.北京市居民急性心肌梗死病例出院后30天再住院率及变化趋势[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20,41(6):866-871. [4] 张秀梅,袁先翠,李京京,等.基于Benner理论的能级进阶分层培训对基层医院护士综合能力及岗位胜任力的影响[J].护理研究,2021,35(23):4278-4281. [5] 贺晓莉. 基于信息化Benner理论能级分层管理联合个性化培训模式对低年资护理人员核心能力提升的影响[J].护理实践与研究,2021,18(11):1715-1717. [6] 王欲清,李紫梦,马宏文.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非计划性再入院危险因素分析及风险预测模型构建[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22,38(11):817-822. [7] 蒋世亮,季晓平,张运.美国心脏病学会和美国心脏病协会发布关于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治疗指南(2004年修订版)[J].中华医学杂志,2005,85(1):62-64. [8] 邓连好,陈燕梅,邓爱荷,等.基于Benner理论的分层分级护理模式对降低早产儿医院感染发生率的影响[J].全科护理,2021,19(1):66-69. [9] 王青梅,陈秋媛,韦天贵,等.层级护理对重症肺炎患者护理质量及护理满意度的影响[J].结直肠肛门外科,2021,27(S1):188-189. [10] 郑玲,邢永生,郝宗娇.基于ICNSS评分的分层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内科,2021,16(2):270-273. [11] 王玉清,肖寒,杨伟业.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房颤动患者1年发生缺血性脑卒中风险预测模型的构建及评价[J].重庆医科大学学报,2022,47(6):727-732. [12] 朱峰,成联超,叶滔,等.成都地区老年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临床特征和治疗现状调查[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20,22(11):1144-1148. [13] 车淑环. 多科协助下的分层急救护理小组干预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救效率,临床转归及预后的影响[J].国际护理学杂志,2021,40(22):4179-4182. [14] 张彬彬.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内新发心房颤动的影响因素及其风险预测列线图模型构建[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21,29(10):14-18. [15] 陈艳梅,余玲.基于GRACE评分系统的分层护理模式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术后的应用效果[J].中国当代医药,2022,29(19):162-16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