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陆娜,焦晓民.中医外治法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研究进展[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21,35(12):63-66. [2] 张艳,礼海,王彩玲.浅谈慢性心衰中医病名病机研究[J].辽宁中医杂志,2011,38(1):12-13. [3] 卢健棋,李苏依,卢俊燊,等.中医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研究进展[J].中华中医药学刊,2020,38(12):145-148. [4] 钟菁,李佳蓓,高旭斌,等.运动康复训练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生活质量影响的系统评价[J].武警医学,2021,32(9):747-751,757. [5] 王贤良,莫欣宇.八段锦在心脏康复中的应用研究进展[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9,17(5):703-705. [6] 张柳青. 基于《黄帝内经》探讨经络本质[J].中医学报,2016,31(12): 1928-1930. [7] 马廷辉. 十二经络阴阳二气和经脉交接规律的认识[J].针刺研究,2002,27(4):308-310. [8] 柴瑞震,陈业兴.《黄帝内经》讲的主要是经脉理论[J].河南中医,2013,33(11):1833-1835. [9] 王君琳. 任脉的古今文献研究[D].南宁:广西中医药大学,2017. [10] 陈建飞,王铭,王淑美.基于“肠心轴”诠释“心与小肠相表里”[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22,24(3):143-147. [11] 沈儒. 足少阴肾经腧穴命名含义与临床功用的相关性研究[D].沈阳:辽宁中医药大学,2019. [12] 李成林,陆玉薇,陈炜,等.从阴阳学说论益气温阳法治疗慢性心力衰竭[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8,20(10):22-25. [13] 张米镎,寇兰俊,李淑艳,等.气血理论在心系疾病中的应用[J].现代中医临床,2021,28(1):64-68. [14] 常兴,张恬,隋雨言,等.脏腑气机升降理论的渊源探析[J].时珍国医国药,2018,29(6):1397-1399. [15] 董国菊,李立志.浅谈中西医结合思想指导下的新“双心医学”模式[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9,17(11):1739-1743. [16] 林海丹,巫燕慧,陈英男,等.“双心同治”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理论探讨[J].湖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9,21(2):51-54. [17] 刘晓玲,沈玉芹.有氧运动康复对慢性心力衰竭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J].中国康复,2022,37(1):42-46. [18] 陈月英,侯惠如,董蔚,等.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运动康复训练方式的研究进展[J].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2021,20(2):144-147. [19] 范文,郭金赫,李青敏,等.传统运动疗法在心脏康复中应用的研究进展[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9,17(24):3957-3960. [20] 许禄华,周旭,蒋峰,等.基于"动则生阳"理论探讨有氧运动对阳虚证慢性心力衰竭模型大鼠的作用和机制[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21,38(3):561-569. [21] 舒华,张世鹰,王笑莹,等."动而生阳"理论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运动康复影响分析[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5,218(11):27-2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