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李旗,田福玲,郭振宇,等.浮针疗法对轻中度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内脏敏感性、胃肠动力、肠道菌群及肠黏膜屏障功能的影响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21,24(9):1111-1115,1130. [2] 张广防,彭雄强,郭玲崧,等.浮针治疗颈肩部肌筋膜疼痛综合征应用效果、肌张力指标及超声弹性成像指标的研究[J].针灸临床杂志,2021,37(10):33-38. [3] 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感染性疾病协作组.盆腔炎症性疾病诊治规范(2019修订版)[J].中华妇产科杂志,2019,54(7):433-437. [4] 张玉珍. 中医妇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682-685. [5] 顾杰,宋菊,李培,等.《中药新药研究各阶段药学研究技术指导原则(试行)》解读[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20,15(12):2332-2335. [6] 涂丽芳,陈畅乾.针音法和单独针刺法对于妇科腹腔镜术后患者疼痛视觉模拟评分量表评分及白细胞介素-10、前列腺素E2、内啡肽水平的影响[J].辽宁中医杂志,2020,47(6):167-169. [7] 陆璇霖,农秀明,耿宝忠,等.壮医针灸联合壮药保留灌肠治疗气滞血瘀型慢性盆腔炎的疗效观察[J].广西医学,2020,42(16):2158-2160. [8] 高云雁,刘畅,刘岚春,等.2019年山东省鲁西南地区农村成年女性妇科疾病的影响因素调查结果分析[J].预防医学情报杂志,2021,37(2):181-189. [9] 郭婧,滕秀香,胡晶,等.924例慢性盆腔炎患者中医证型分布与影响因素分析[J].北京中医药,2019,38(7):707-710. [10] 夏晓杰,丁宁,王昕.温针灸联合中药保留灌肠治疗气滞血瘀型慢性盆腔炎及其对血清炎性因子的影响[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20,22(1):163-166. [11] 石磊,刘李文姬.通元针法联合温针灸治疗气带血瘀型慢性盆腔炎的疗效及对血清TNF-α、IL-6、IL-1β水平影响[J].四川中医,2021,39(12):202-204. [12] 徐云霞,李格格,郭敏敏,等.复方黄柏液涂剂保留灌肠治疗湿热蕴结型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疗效观察[J].四川中医,2021,39(2):166-169. [13] 刘伟平,滕秀香.当归芍药散联合薏苡附子败酱散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临床研究[J].中国临床医生杂志,2020,48(1):118-121. [14] 张广防,彭雄强,郭玲崧,等.浮针治疗颈肩部肌筋膜疼痛综合征应用效果、肌张力指标及超声弹性成像指标的研究[J].针灸临床杂志,2021,37(10):33-38. [15] 李虎,孙健,白田雨,等.基于患肌理论分析浮针治疗肩周炎的临床思路与方法[J].中医药导报,2020,26(10):102-104. [16] 张永红,吴婷,沈威,等.基于超声弹性成像的浮针对颈肩部疼痛患肌厚度及弹性的影响[J].中国针灸,2020,40(9):939-941. [17] 卢洁,林萍,张荣,等.浮针联合少腹逐瘀汤对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患者的临床疗效[J].中成药,2022,44(2):679-683. [18] 吴杨,胡红霞,王娟.红藤煎剂联合浮针治疗盆腔炎腹痛的临床研究[J].中医药学报,2021,49(6):86-8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