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聂娟,武平.针灸治疗原发性痛经的研究综述[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8,39(4):92-93. [2] 吴晓丽,王丽君,王苏立,等.南京市高中女生原发性痛经的发生及影响因素[J].江苏预防医学,2021,32(1):95-97. [3] 乐杰. 妇产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124-128. [4] 黄茹蓓,田丽颖.针灸治疗原发性痛经研究概述[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8,30(7):1359-1362. [5] 杜雅斌,闫文双,赵翠萍,等.中药治疗原发性痛经的现代文献研究[J].中国民间疗法,2021,29(10):76-79. [6] 王姗姗. 痛经散治疗气滞血瘀证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研究[D].合肥:安徽中医药大学,2021. [7] 潘野清,张健安.原发性痛经的发病机制及治疗进展[J].安徽预防医学杂志,2017,23(2):113-115,141. [8] 潘秋银,马良宵,杨洋,等.基于数据挖掘方法的针刺得气与疗效的关系分析[J].中国针灸,2017,37(6):668-672. [9] 田翠翠,余亮,慕容志苗,等.从“神应而有效”谈针刺得气判断标准——石学敏治神思想传承体会[J].中国针灸,2021,41(6):666-670. [10] 方剑乔,吴焕淦.刺法灸法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6:25. [11] 于学平,汪书剑.针刺“得气”的影响因素与临床运用初探[J].中国民间疗法,2021,29(2):3-4. [12] 李晓楫. 基于时间针灸学理论的艾灸择期治疗原发性痛经临床随机对照试验[D].成都:成都中医药大学,2018. [13] 马翠,曹梦琪,邹依纯,等.心理因素与针刺治疗痛症疗效的相关性探析[J].中医杂志,2021,62(1):27-31. [14] 王培,吴桂雯,胡尚卿,等.经前焦虑的心理状态对痛经发作时针刺得气的影响[C]//.新时代新思维新跨越新发展——2019中国针灸学会年会暨40周年回顾论文集,2019:373-379. [15] 肖文迅,刘璐,赵洛鹏,等.针刺得气的客观化研究概况[J].中华中医药杂志,2021,36(12):7216-7218. [16] 陆凤燕,王圆圆,周晨,等.得气针感与穴区不同组织结构关系的思考[J].中国针灸,2019,39(5):523-527. [17] 张青,余玲玲,刘诗琴,等.关于针刺得气中枢响应的fMRI研究现状与思索[J].针刺研究,2018,43(5):330-334. [18] 森和,佐佐木和郎,王晓明,等.针灸临床科学的探讨:关于得气的客观化的研究[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08,3(6):361-363. [19] 林驰,陈采益,游世晶,等.国内外针刺得气客观量化研究的现状和展望[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9,34(8):3643-3646. [20] 鲁红燕,赵耀东,程佳莉,等.针刺治疗原发性痛经的镇痛机制研究进展[J].中医临床研究,2021,13(30):36-38. [21] 许咏思,赵国桢,嵇波,等.不同针刺刺激量对寒凝证类痛经大鼠子宫收缩强度及内分泌相关分子受体基因表达的影响[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5,(6):426-429,432. [22] 章庆庆,朱世鹏,罗丽,等.不同针刺刺激量对寒凝证类痛经大鼠子宫微循环及其相关物质的影响[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5,(3): 51-55. [23] 王灿,魏春鹏,向安峰,等.针刺镇痛即时效应及相关影响因素研究进展[J].上海针灸杂志,2022,41(2):203-207. [24] 林驰,萨喆燕,钟晓玲,等.针刺三阴交得气对寒湿凝滞型原发性痛经患者能量代谢指标的影响[J].福建中医药,2021,52(11):10-14. [25] 魏艳红,李文建,樊红霞.八髎穴导气针法对原发性痛经患者即刻、远期镇痛效应研究[J].中医学报,2019,34(12):2687-2691. [26] 王培,张鹏,吴桂雯,等.得气对寒湿凝滞证原发性痛经患者镇痛效应的影响[J]].针刺研究,2018,43(1):48-54. [27] 胡妮娟,苑鸿雯,林驰,等.针刺得气对痛经患者三阴交穴即刻镇痛效应的影响初探[J].针灸临床杂志,2016,32(6):5-9. [28] 王亚峰. 得气对原发性痛经患者经穴效应影响的随机对照试验系统综述[D].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2017. [29] 刘妍,郑嘉太,陈波,等.针灸得气现代评价方法研究进展评述[J].上海针灸杂志,2016,35(10):1147-115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