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刘绪银,肖扬,王晓青,等. 河间学派的成因与内涵及传承[J]. 医学研究与教育,2024,41(4):38-52. [2] 马思佳,刘佳其,赵玉强. 浅谈刘完素学术思想对于后世温病学派形成的影响[J]. 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7(6):156. [3] 刘志梅,赵益梅. 刘完素《伤寒直格》学术思想探讨[J].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04,28(5):365-367. [4] 方杨,林子龙. 探析河间学派三大医家饮食与情志养生特点[J]. 陕西中医药大学学报,2019,42(1):50-52. [5] 樊金. 河间学派述论[D]. 保定:河北大学,2015. [6] 黄政德. 河间学派三大家论治中风探析[J]. 湖南中医学院学报,1999,19(2):31-32. [7] 冯瑞雪,张紫微,张再康. 刘完素寒凉治法对温病学派治疗学的影响[J]. 河北中医药学报,2014(3):11-13. [8] 刘帆,魏凤琴.刘完素火热论学术思想的形成与发展研究[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20,43(1):27-31. [9] 冯瑞雪,张紫微,张再康. 后世三大学派对河间学派继承与发展的探讨[J]. 河北中医药学报,2015(2):8-10. [10] 金·刘完素撰;孙洽熙,孙峰整理.素问玄机原病式[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11] 金·张子和撰;邓铁涛,赖畴整理.儒门事亲[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12] 刘立伟,任江,王一童,等.五运六气理论对刘完素医学理论体系的影响[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24,(4):334-340. [13] 姜婧,刘刚,张钰欣,等.金代社会思潮对刘完素、张从正与张元素脏腑观的影响[J].中华中医药杂志,2024,39(6):3148-3151. [14] 田代华整理.黄帝内经素问[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15] 金·李东垣撰;文魁,丁国华整理.脾胃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16] 金·李东垣撰;李一鸣整理.内外伤辨惑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 [17] 张彦忠. 李东垣“阴火论”探析[J].四川中医,2021,39(9):30-33. [18] 元·朱震亨撰;王英,竹剑平,江凌圳整理.丹溪心法[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19] 鲍建敏,吕萍,陈震萍,等.论刘河间“火热论”核心思想及其对金元四大家形成的影响[J].新中医,2020,52(6):178-181. [20] 刘午阳,张帆,刘华,等.理学之风视角下的刘完素与朱震亨火热论异同之探微[J].天津中医药,2023,40(2):188-192. [21] 邵葭琳,赵汉青.从“亢害承制”原旨探析刘完素火郁理论内涵[J].医学研究与教育,2022,39(6):53-57. [22] 李史清,乔巧,梁莺莺,等. 从刘完素风火理论谈解表清热药的配伍源流[J]. 浙江中医杂志,2024,59(6):496-497. [23] 吴有性撰;张志斌整理.温疫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 [24] 清·叶桂撰;张志斌整理.温热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 [25] 清·叶天士撰;苏礼等整理.临证指南医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 [26] 清·薛雪撰;张志斌整理.湿热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 [27] 清·吴瑭撰;南京中医药大学温病学教研室整理.温病条辨[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