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中华养生保健》官方网站!

中华养生保健 ›› 2025, Vol. 43 ›› Issue (10): 178-181.

• 经验交流 • 上一篇    下一篇

血塞通颗粒辅助治疗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以及血液流变学分析

赵冬芝*   

  1. 北京市顺义区空港医院神经内科,北京,101318
  • 发布日期:2025-08-30
  • 通讯作者: *赵冬芝,E-mail:dongzhi9901@163.com。
  • 作者简介:赵冬芝(1984—),女,汉族,籍贯:河北省衡水市,硕士研究生,副主任医师,研究方向:急慢性头晕的治疗,神经衰弱。

  • Published:2025-08-30

摘要: 目的 分析血塞通颗粒在急性脑梗死患者治疗中的具体优势。方法 选取2023年3月—2024年1月北京市顺义区空港医院收治的10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入院日期先后将其分为对照组(50例,2023年3月—2023年7月)和观察组(50例,2023年8月—2024年1月),对照组通过阿托伐他汀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血塞通颗粒。两组均治疗1个月,于治疗前、治疗1个月后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血流动力学指标、血液流变学指标、生化指标。结果 干预1月后,观察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斯堪的纳维亚卒中量表(SSS)评分较对照组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1个月后,观察组椎动脉(VA)的血流平均速度(Vmean)和血流最大流速(Vmax)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血流阻力指数(RI)较对照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1个月后,观察组血浆黏度、全血黏度、纤维蛋白原(FIB)水平较对照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1个月后,观察组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和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水平较对照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塞通颗粒在急性脑梗死患者治疗中有显著优势可明确改善临床疗效,对改善血流动力学指标、血液流变学指标、生化指标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 血塞通颗粒, 脑梗死, 血液流变学

中图分类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