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程丹丹,李翠华. 多元化健康教育对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治疗患者知信行水平及遵医行为的影响[J]. 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2021,16(2):193-196. [2] 谢红娟,连浩军,汪亚飞. 回授法健康教育对脑梗死介入术后超早期康复干预效果及心理应激、希望水平的影响[J].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21,29(4):543-547. [3] 付瑞,丁绍威,刘梦蝶,等. 健康老年人、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外周血Th17比例及IL-17、ET-1、VCAM-1、ox-LDL水平变化[J]. 山东医药,2019,59(8):57-60. [4] 刘伟. 基于回授法为主导的多元化健康教育对老年脑梗死康复患者自我管理行为及康复自我效能的影响[J]. 国际护理学杂志,2021,40(11):1968-1973. [5]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神经科专业委员会. 中国脑梗死中西医结合诊治指南(2017)[J].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8,38(2):136-144. [6] 张晓瑜,孙超. 强化健康认知护理在改善脑梗死患者疾病自我管理能力中的价值[J]. 黑龙江医药,2019,32(2):502-503. [7] 裴东超,傅国惠,尹玥,等. 保护动机理论的健康教育对脑梗死患者自我效能、心理状态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21,29(11):1636-1641. [8] 曹俊景,李玲杰. 基于行为改变理论的健康教育模式对脑梗死患者认知、治疗依从性及健康行为的影响[J].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21,42(5):446-449. [9] 王钰,李坷,乔煦,等. 青年脑梗死患者血清尿酸水平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相关性研究[J]. 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19,16(1):158-160. [10] 耿春生,杨伟民,张丽,等. 青年急性脑梗死患者的危险因素及病因分型分析[J].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20,23(4):277-281. [11] 张雅君,王静. 环节式健康教育结合肢体功能训练对急性脑梗死并发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的研究[J]. 广州医科大学学报,2021,49(4):129-132. [12] 蒋玉涵,苗延巍,王微微,等. 青年动脉闭塞型脑梗死合并脑小血管病及其相关临床危险因素研究[J]. 磁共振成像,2020,11(2):113-117. [13] 鱼海,陈颖聪,温慧军. 血清降钙素原与青年急性脑梗死患者梗死体积的相关分析[J].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2020,37(6):547-550. [14] 衣丽华,董岩,李曼,等. 血清Sema7A、脂蛋白(a)与青年脑卒中患者的疾病严重程度及预后相关性分析[J]. 中国医学创新,2021,18(36):145-149. [15] 于甜甜. 幽门螺旋杆菌、血清Ghrelin与青年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损伤相关性分析[J]. 医学理论与实践,2021,34(3):367-370. [16] 刘璐,姚丽群,张枫,等. 血清白蛋白水平与青年急性脑梗死患者预后的相关性分析[J]. 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2021,31(1):37-42. [17] 韩增灿. 青年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Hcy、VEGF、CRP和YKL-40水平变化及其与预后的关系[J]. 中国医学创新,2021,18(13):68-72. [18] 童忆婷,王惠萍,陈华英. 行为改变措施联合健康教育应用于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患者的效果[J]. 糖尿病新世界,2021,24(24):157-160. [19] 吴翠平, 龙四妹, 谢玉,等. 中青年脑梗死患者疾病不确定感与社会支持的相关性研究[J]. 现代医药卫生, 2020, 36(1):131-133. [20] 唐娟. 焦点解决团体心理辅导对青年脑梗死患者社会功能,二级预防依从性影响[J]. 罕少疾病杂志, 2020, 27(4):91-92,9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