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张晓忠.《伤寒论》太阳经辨证应用[N].中国中医药报,2020-06-19. [2] 许琛珂,贾成祥.经方的“中和”理念[N].中医学报,2020-06-12. [3] 林华镇. 程国彭的《伤寒论》学术思想研究特色[D].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2011. [4] 吴婷婷. 《殷芸小说》复音词研究[D].吉林:东北师范大学,2010. [5] 熊辉. “表里”的量词用法[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41(2):125-127. [6] 郜峦,王键.脏腑表里相合理论研究[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0,16(4) :271-273. [7] 林月. 桓温幕府文学研究[D].广西:广西师范大学,2021. [8] 魏寅.山川异域休戚与共[N].中国纪检监察报,2020-03-30. [9] 于淼,狄舒男,周妍妍,等.中医“表里”的理论探究[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8,24(6):717-718,741. [10] 韩中慧. 中唐梁肃《梁补阙集》研究与整理[D].宁夏:宁夏大学,2019. [11] 吴绍从,李艳蓉.《黄帝内经》表里层次治疗浅识[J].中医杂志, 2011,52(5):440-441. [12] 胡朝榆,曹灵勇,林树元,等.经方辨证纲领的演变[J].中华中医药杂志,2022,37(2): 669-672. [13] 高嘉骏,王洪图.膜原部位初探[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5,28(5):14-16. [14] 胡磊磊. 李小娟基于“靶向辨证”治疗痤疮经验[J].河南中医, 2017,37(3):412-414. [15] 柯雅茹. 张仲景“异病同治”理论及其应用规律探讨[D].南京:南京中医药大学,2013. [16] 于天祥,于泽荣,李琳.刘长运应用大柴胡汤加减治疗胆石症的经验[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21,13(16):160-165. [17] 刘雨佳,瞿溢谦,曹灵勇,等.从经方病传理论探讨历节病机及病传规律[J].中华中医药杂志,2020,35(12):6050-6052. [18] 张仲景. 伤寒论[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3:10. [19] 吴谦. 医宗金鉴[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7:12. [20] 夏斌. 戴北山之四“和”论[J].江苏中医,1992,24(5):36-37. [21] 刘绪银. 基于中医认识思维模式探讨膜府系统的形质——中医膜府系统学说之一[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8,38(10):1093-1098. [22] 王凤仪,赵党生,王小荣,等.表证及病位之我见[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9,15(1):28,32. [23] 徐伟辉,龚高柏.《伤寒杂病论》中麻黄与石膏配伍规律探讨[J].国医论坛,2001,16(2):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