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童富云,徐美玲,张超,等.磁共振多序列成像在三阴性乳腺癌新辅助化疗后保乳手术中的应用[J].重庆医学,2021,50(21):3687-3690. [2] 王平,彭永强,王晓东,等.新辅助化疗CAF方案联合保乳手术治疗乳腺癌患者对免疫功能及近期预后的影响[J].湖南师范大学学报(医学版),2021,18(4):201-204. [3] 陈育展,苏桂壮,温仕鑫.探讨T2期乳腺癌行新辅助化疗后保乳手术治疗的可行性及临床效果[J].中国实用医药,2021,16(17):105-107. [4] 郭宸君,杨越.新辅助化疗联合乳腺癌保留乳房手术治疗乳腺癌患者对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影响[J].当代医学,2021,27(28):19-21. [5] 聂贤丽,邓建,权毅.基于SEER数据库的局部晚期乳腺癌新辅助化疗后行保留乳房手术与乳房切除术患者的预后分析[J].河南医学研究,2021,30(32):5953-5960. [6] 石志强,邱鹏飞,刘雁冰,等.HER2阳性和三阴性乳腺癌新辅助化疗后选择性避免腋窝手术分期的研究[J].中国癌症杂志,2020,30(3):186-191. [7] 王启巍,宋衡,宋炳豹,等.新辅助化疗联合手术对中晚期乳腺癌的临床疗效观察[J].医学食疗与健康,2021,19(8):46-47. [8] 岳喜成,王丹娜.新辅助化疗方案联合改良根治手术治疗乳腺癌的临床疗效观察及对Ki-67的影响[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20,41(16):2003-2006. [9] 丁小崇. 新辅助化疗方案联合保乳手术治疗乳腺癌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J].实用癌症杂志,2019,34(2):328-330. [10] 陈淑如,方勤,陈晓越.2种新辅助化疗方案对可手术三阴性乳腺癌的临床疗效及其与BRCA1基因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现代应用药学,2020,37(24):3009-3013. [11] 吕民豪,乔江华,李军涛,等.新辅助化疗后乳腺癌保乳手术中利用肿瘤整形技术的临床应用效果[J].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2019,26(6):678-684. [12] 任文芳,王玮斌,李霞.为进行手术后的双侧乳腺癌患者使用经颈外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实施化疗的效果[J].当代医药论丛,2019,17(15):250-251. [13] 柳燕,董扬扬,李新宇,等.TE和NE两种不同化疗方案治疗乳腺癌手术患者临床疗效及毒副反应分析[J].四川解剖学杂志,2019,27(1): 49-50. [14] 焦奋哲. 99m锝-甲氧基异丁基异腈显像对可手术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疗效的预测价值[J].中国实用医刊,2019,46(13):83-85. [15] 刘德樟,周小忠,黄鑫,等.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成像特征对三阴性乳腺癌新辅助化疗肿瘤反应的预测价值研究[J].实用放射学杂志,2019,35(6):909-913. [16] 周立民,王贻东,王长青.中晚期乳腺癌患者经新辅助化疗联合保乳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观察[J].泰山医学院学报,2018,39(1):63-64. [17] 黄仁峰,雷睿文,欧林洋.局部晚期乳腺癌的新辅助化疗联合手术治疗的疗效观察[J].当代医学,2017,23(33):109-110. [18] 秦威,李林,王楠,等.分子分型与乳腺癌新辅助化疗患者保乳手术率和病理完全缓解率的相关性分析[J].河南医学研究,2018,27(18): 3286-328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