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金建怀,许友山,蒋瑞馨,等.血筛实验室HBsAg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灰区设置分析[J].中国输血杂志,2021,34(1):74-77. [2] 杨帆,张怡青,顾畅,等.雅培Alinityi全自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检测乙肝表面抗原及乙肝表面抗体的性能评价[J].医疗卫生装备,2021,42(11):42-46. [3] 冯变莹,穆迪,黄平,等.乙肝五项血清标志物、PreS1抗原和HBV-DNA联合检测在老年乙型肝炎患者诊疗中的应用价值研究[J].老年医学与保健,2020,26(4):613-617. [4] 祁亚宁,马佑平,李刚,等.酶联免疫法和胶体金法在胃镜检查前检测乙肝表面抗原的结果观察[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21,21(5):903-906. [5] 于萍. 乙肝病毒血清学检验采用化学发光法与酶联免疫法的比较[J].系统医学,2021,6(15):1-3,7. [6] 张丽. 化学发光法与酶联免疫法用于乙肝病毒血清学检验的准确性分析[J].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21,32(12):1450-1452. [7] 丁荣蓉,陆伟,王雁冰,等.采用瞬时弹性成像技术和血清标志物预测丙氨酸转氨酶轻度升高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纤维化程度[J].中华传染病杂志,2019,37(2):72-76. [8] 姚景娟. 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技术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在乙肝病毒血清学检验中的应用价值[J].国际感染病学(电子版),2019,8(4):239-240. [9] 徐建. 乙肝病毒血清学检验采用化学发光法与酶联免疫法的效果对比[J].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20,26(11):127-128. [10] 李丹. 乙肝病毒血清学检验中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技术与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验效果对比分析[J].医药前沿,2020,10(1):253-254. [11] 马敏,颜秉翔.探究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技术(CLIA)与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在乙肝病毒血清学检验中的实践效果[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20,8(20):198. [12] 姬晓川. 核酸及血清学检测在乙肝病毒血液筛查中的价值分析[J].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20,31(5):544-545. [13] 姜晔.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与化学发光法检测TORCH抗体的方法学对比研究[J].检验医学与临床,2021,18(1):70-72. [14] 高永庆. 化学发光酶免疫分析法与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乙肝病毒标志物比较[J].临床军医杂志,2019,47(2):215-216. [15] 陈颖,方亮,刘正爱,等.乙肝肝硬化患者血清HBV-DNA载量与HSP70、CEA及AFP水平的相关性[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20, 30(23):3607-3611. [16] 朱萍,王丽,王红,等.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纤维化血清标志物水平与肝纤维化分期的关系[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9,28(24):2643-2647. [17] 孙雪峰,刘东碧.抗-URG4、抗-URG7、抗-URG11、抗-Sui及抗-VEGFR3在乙型肝炎相关肝细胞癌及癌前病变中的诊断价值[J].湖南师范大学学报(医学版),2019,16(2):26-2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