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李正欢,张晓云,陈杨,等.2020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全球倡议《COPD诊断、治疗与预防全球策略》指南解读(一)——稳定期药物管理[J].中国全科医学,2021,24(8):923-929. [2] 李凡,孙惠芬,段静,等.从GOLD指南的演变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防治[J].中国全科医学,2019,22(27):3275-3280. [3] 赵创艺,袁空军,杨媛,等.基于ARIMA与NNAR模型的中国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疾病负担预测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22,25(16):1942-1949. [4] 高伟良,戴娘湖,彭琴,等.便携式肺功能检查在社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早期诊断和随访中的应用[J].临床肺科杂志,2021,26(6):945-949. [5] 冯光,刘树芳,纪俊雨,等.低剂量多层螺旋CT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病情评估中的价值[J].中国医学装备,2019,16(2):46-49. [6] 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会杂志社,中华医学会全科医学分会,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慢阻肺学组,中华医学会《中华全科医师杂志》编辑委员会,呼吸系统疾病基层诊疗指南编写专家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基层诊疗指南(2018年)[J].中华全科医师杂志,2018,17(11):856-870. [7] 尤晓婷,夏亭亭,关玉宝.等.低剂量CT扫描及定量分析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气道病变的应用研究[J].实用放射学杂志,2016,32(10): 1520-1524. [8] 侯体保,刘锐,何嘉,等.清气化痰丸加减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炎性反应、气道重塑和血栓形成机制的影响[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9,25(10):74-80. [9] 黄晓旗,白利杰,沈聪,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双气相CT扫描平均肺密度与肺功能的相关性研究[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19,40(2):178-181. [10] 何玉琢,徐伟,王海波,等.安徽省40岁及以上人群慢性呼吸道症状流行及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认知现状[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21,29(3):172-177. [11] 王强,罗勇,李君.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胸部高分辨率计算机断层成像肺气肿定量指标、气道管壁定量指标与肺功能的相关性研究[J].上海医学,2020,43(12):734-739. [12] 黄晓旗,牛媛,雷禹,等.基于CT双气相定量研究吸烟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肺叶小气道病变及肺气肿损伤程度[J].中华放射学杂志,2022,56(5):536-541. [13] 王绍芳,彭成东,胡军武,等.CT低剂量扫描技术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检查中的应用[J].中国医疗设备,2020,35(6):22-24,34. [14] 王小鹏,高剑波,侯平,等.基于胸围大小优化前置多模型迭代重组技术在胸部低剂量CT扫描的应用[J].临床放射学杂志,2019, 38(8):1542-1546. [15] 陈淮,郑劲平,周洁,等.低剂量多层螺旋CT扫描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肺功能的定量分析价值[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12, 35(4):291-292. [16] 刘贤兵,李芳,徐宁,等.戒烟干预对早期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气道局部免疫及生活质量的影响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21, 24(23):2927-2939. [17] 王新桐,车春莉.吸烟导致红细胞分布宽度改变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相关研究进展[J].中国实验诊断学,2021,25(3):462-466. [18] 罗国标,张灵娟,刘国清,等.肺功能中不同气道功能指标联合筛查用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早期诊断价值及预后判断研究[J].心肺血管病杂志,2019,38(4):377-381. [19] 刘秀香,程钢,王振常.螺旋CT在老年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期小气道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研究[J].临床放射学杂志,2019,38(2):252-256. [20] 冯光,杨灵芝,纪俊雨,等.64排多层螺旋CT低剂量双相扫描肺密度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肺功能的评估价值[J].中国医药,2019, 14(6):862-86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