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田玮,杨永涛,刘杰.多元化访视对抑郁症无抽搐电休克治疗患者应激反应的影响[J].河北医药,2021,43(11):1717-1719,1724. [2] 中华医学会精神分会编.CCMD-3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87-88. [3] 高毅,冷玉芳,司小萌,等.氯胺酮麻醉对无抽搐电休克治疗的抑郁症患者眼压及抑郁情绪的影响[J].国际精神病学杂志,2021,48(3):436-438. [4] 古智文,黄雄,张春平,等.氯胺酮联合异丙酚麻醉对无抽搐电休克治疗难治性抑郁症的疗效及认知功能的影响[J].疑难病杂志,2021, 20(1):47-52. [5] 赵静囡,刘玉路,李洋,等.重复经颅磁刺激与改良无抽搐电休克治疗首发抑郁症起效时间的随机对照试验[J].当代医学,2017,23(30):99-101. [6] 穆博羽. 改良型无抽搐电休克联合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女性重度抑郁症患者的效果及对认知功能、抑郁状态的影响[J].中国当代医药,2021,28(7):81-84. [7] 王叶艳,陈莹.氟西汀合并无抽搐电休克治疗伴自杀意念抑郁症的疗效和对认知功能的影响[J].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2019,14(12):654-655. [8] 付娟,肖艳灿.丙泊酚诱导后不同剂量琥珀胆碱对难治性抑郁症患者无抽搐电休克治疗后认知功能的影响[J].实用临床医学,2019, 20(7):33-34,37. [9] 陈英,洪道先,郑孝振,等.氯胺酮联合无抽搐电休克在治疗难治性抑郁症中对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和认知功能的影响[J].安徽医药,2017,21(6):1113-1116. [10] 刘军,黄文广,侯莹莹,等.无抽搐电休克治疗对抑郁症患者海马及侧脑室下静脉的影响[J].国际精神病学杂志,2021,48(6):1004-1006,1010. [11] 韩克艳,李宁,李天舒,等.重复经颅磁刺激对无抽搐电休克所致记忆损害抑郁症患者的效果研究[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21,25(7): 51-54. [12] 李晓玲,廖海容,梁嘉权,等.经颅直流电刺激联合无抽搐电休克及常规抗抑郁药治疗重度抑郁症的临床疗效分析[J].医学临床研究, 2021,38(10):1508-1511. [13] 李艳茹,姜玮,赵希希,等.不同波宽刺激下无抽搐电休克治疗抑郁症疗效及对心脏节律性的影响[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21, 31(6): 482-484. [14] 邓书华,谢焕山,王占璋,等.改良性电抽搐治疗对中国重症抑郁患者犬尿氨酸活性物质浓度影响的研究[J].广东药科大学学报,2020, 36(3):408-412. [15] 陈前修,万运强,刘行.氯胺酮联合丙泊酚麻醉的改良电休克治疗对超重抑郁症患者脂肪因子及临床结局的影响[J].实用医学杂志,2020,36(4):518-521. [16] 李伟,冀成君,童永胜,等.阈下MECT联合抗抑郁药改善抑郁症患者自杀意念的随机对照试验[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9,33(12):881-886. [17] 谢莉,刘光亚,刘芳,等.抗抑郁药联合无抽搐电休克对重度抑郁症患者认知功能及NSE的影响[J].精神医学杂志,2019,32(4):265-267. [18] 李日鹏,何洪波,宁玉萍,等.氯胺酮麻醉的改良性电抽搐治疗对抑郁症患者心血管系统及认知功能的影响[J].实用医学杂志,2017, 33(16):2670-2673. [19] 王喆,唐小伟,周振和,等.无抽搐电休克治疗对抑郁症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7,21(9):20-23. [20] 刘晓艺. 无抽搐电休克治疗对抑郁症患者的影响评价[J].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20,26(20):119-1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