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蔡龙山. CA125、CA153及CEA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在非小细胞肺癌早期诊断中的价值[J].吉林医学,2022,43(3):781-783. [2] 李琼,李秋燕,张艳.miR-760靶基因BATF3在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对肿瘤细胞恶性生物学行为的影响[J].现代免疫学,2021,41(6):473-480. [3] 王献,尚自强,杨冬,等.靶向治疗后疾病进展或复发的非小细胞肺癌驱动基因突变情况分析[J].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2021,35(12): 1202-1206. [4] 中华医学会肿瘤学分会,中华医学会杂志社.中华医学会肿瘤学分会肺癌临床诊疗指南(2021版)[J].中华肿瘤杂志,2021,43(6):591-621. [5] 田甜,何淼,吴飞,等.安罗替尼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近期疗效及对血清肿瘤标志物CTC VGEF水平和毒副作用的影响[J].河北医学,2021, 27(11):1908-1912. [6] 陈冬,姚成,高文仓,等.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循环肿瘤细胞和乳酸脱氢酶水平在小细胞肺癌诊断及治疗中的价值[J].中国基层医药,2021,28(12):1809-1813. [7] 陈青,于法明,刘月芬,等.康复新液治疗对接受化疗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出现口腔黏膜炎的疗效分析[J].中国医学工程,2021,29(11):48-52. [8] 陈林鸿,王晓芬,郑晓意.扶正散结方联合贝伐珠单抗对晚期非鳞非小细胞肺癌患者VEGF、bFGF及生存质量的影响[J].中外医学研究,2021,19(33):136-139. [9] 石功亮,颜艳倩.吉非替尼靶向治疗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基因敏感突变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及安全性[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21, 14(36):1-3. [10] 樊松庆,董海林,王红旗.分子靶向药物吉非替尼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临床疗效研究[J].现代医药卫生,2020,36(11):1713-17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