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王静,李琼阁,薛小荣,等. 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对早产儿早发型败血症合并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辅助治疗效果[J]. 西北药学杂志,2019,34(3):389-393 [2] 陈学高. 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在儿童感染相关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中的应用[J]. 医学理论与实践,2018,31(19):2939-2941. [3] 李欢欢,黄珍. 126例中性粒细胞性急性白血病伴血流感染患者血标本的细菌培养与药敏结果对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影响[J]. 抗感染药学,2021,18(3):360-363. [4] 胡亚美. 诸福棠实用儿科学[M].8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 85-87. [5] 朱国庆,徐春晖,林青松,等. 2014-2018年儿童恶性血液病患者中性粒细胞缺乏期血流感染病原学和临床特征分析[J]. 中华血液学杂志,2020,41(8):655-660. [6] 张一清,穆银玉,马晶晶,等.9例肺腺癌患者应用PD1/PDL1抑制剂行超适应证治疗的护理[J].护理学报,2019,26(11):74-75. [7] 余星南,江咏梅.167例婴儿感染相关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临床特征分析[J].四川医学,2020,41(4):384-388. [8] 樊天赐,姜柏生. 粒细胞缺乏症儿童合并院内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J]. 江苏医药,2018,44(7):797-800. [9] 尚飞能,卢金淼,朱逸清,等.儿童中性粒细胞缺乏症伴发热的抗感染治疗方案选择及合理用药[J]. 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2020, 20(7):889-892,896. [10] 谢小平. 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治疗小儿病毒感染引起白细胞减少的疗效观察[J]. 养生保健指南,2019(48):46. [11] 肖生平,刘玉玲,李小琳,等. 降钙素原在粒细胞减少合并血流细菌感染中的临床意义研究[J]. 中国实用医药,2020,15(23):204-206. [12] Qu S X, Qiu J N, Zhang Y D, et al.Application of pegylated recombinant human granulocyte colony-stimulating factor (PEG-rhG-CSF) for the prevention of neutropenia in triple negative breast cancer patients older than 65 years during adjuvant chemotherapy[J]. Oncology and Translational Medicine,2019,5(5):218-222. [13] 李惠平,樊征夫,郑虹,等. 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初级与次级预防化疗后中性粒细胞减少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临床研究[J]. 中国肿瘤临床,2019,46(14):739-744. [14] 杨晗,李彩月. 共同参与式护理与传统常规护理在母婴同室新生儿床旁护理不同效果研究[J]. 山西医药杂志,2019,48(15):1835-1837. [15] 刘玲玲,付姝丽. 家庭参与型联合细节护理对低体重早产儿认知和行为能力及生存质量的影响[J]. 川北医学院学报,2019,34(6):801-804. [16] 王培培. 患者和家庭为中心的护理模式对优化肺癌患者临终关怀期的效果观察[J]. 西部中医药,2020,33(6):132-134. [17] 李洁,张斯秀,徐翠荣. 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对ICU患者家属满意度影响的研究进展[J]. 护理学报,2021,28(9):19-21. [18] 杨旭,徐园,王阳阳,等. 以家庭为中心的健康教育对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父母疾病管理能力的影响[J].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20,26(11):1477-1481. [19] 曲海涛. 以家庭为中心护理模式对脑卒中后抑郁的临床效果观察[J]. 安徽医药,2019,23(7):1404-1407. |